在守正创新中深化发展 不断增强巡视巡察震慑力穿透力推动力
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向美国华盛顿州中学师生代表回赠新年贺卡
推进新征程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丨常态长效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他的传世著作,少年毛泽东曾遮起窗户偷读

发布时间:2017-07-11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字体大小[ ]

  1936年,延安。毛泽东正和美国人斯诺兴奋地聊起少年往事,为了读一本奇书,“在深夜里把我的屋子的窗户遮起,好使父亲看不到灯光”,正是它,“激起我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多年后,毛泽东在改天换地的革命中仍不能忘却的这本书,正是郑观应所写的《盛世危言》。

  在中国近代史上,郑观应和他的《盛世危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第一个提出“商战甚于兵战”理论,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方案。他的维新思想、爱国情怀、务实作风唤醒了一个时代,也对子孙、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郑观应育有四子两女,再加上他弟兄九个的后代,是一个子侄众多的大家族。作为长兄,他对自己子弟的教育问题高度重视,在忙于事业的同时,非常关心后一辈的成长,写下大量的家书诗文,于真挚感人的笔锋中,将为人处世道理娓娓道来。

  

   这封信是郑观应1914年73岁时预立给诸位儿子的遗嘱。彼时,他自感身体大不如前,恐时日不多,遂立遗嘱,做好安排,并将平生经历心得写于信中,谆谆告诫子孙。

  郑观应在信中对儿孙特别强调:“甚望我子孙各精一艺”,并举例说:细小的蜘蛛尚且能够结网,蜜蜂能够酿蜜,蚂蚁能够聚拢粮食,如果我们作为人不能自立自强,不及上述细小动物,岂不惭愧?他引用俗语“好子不食爷田地”,要求子孙依靠自己的一项特长、技艺安身立命、吃苦耐劳。这是一位饱经世事沧桑的思想家在他晚年对儿孙千叮咛、万嘱咐的一句话,也是郑观应一生经历的总结。

  1842年,郑观应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当地位于广东南部,毗邻澳门,经商风气浓厚。17岁那年,郑观应应童子试未中,即奉父命远游上海,投奔叔父,弃学从商。他从打杂做起,一点一滴,勤恳努力。为学好商务,与洋人打交道,他曾专门到英国人傅兰雅办的英华书馆读夜班课,学了两年英语。

  经过不断努力,郑观应逐渐脱颖而出。19岁时,他就出任英商宝顺洋行买办;26岁,他与同乡唐廷枢创办公正轮船公司;28岁,与好友开办和生祥茶栈;31岁,出资十万白银经营盐业;33岁就当上了英商太古轮船公司总买办。

  “买办”,用现在通俗的说法,就是跨国企业里的中方职业经理人。“总买办”,就是跨国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郑观应年纪轻轻,就成功在大上海站稳脚跟,崭露头角,正源于其自身的努力。所以,他特别希望子孙能继承自己的创业拼搏精神,自立自强,自食其力。为了促进子女自立,他甚至提出,对毕业及成年子女不再提供生活资助,“凡子孙读书毕业后及二十一岁后,不愿入专门学校读书者,应令自谋生路,父母不再资助”。这种开明风气,在当时可谓难能可贵。

  

  这封信是郑观应写给长子郑润林的家书。郑润林体质羸弱,性格内向。郑观应十分了解自己的儿子,故信的开始即引用《尚书》《孟子》中的修身格言来说明锻炼身体、修养身心的重要意义。他认为,立身行道,首要的就是锻炼身体、修养道德,假如“急于丁财而不知修齐之道”,那么就是舍本逐末。

  通读郑观应的家书会发现,郑观应的家训既有新时代的创新思维,又保留了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他特别强调道德修养,名、利可以求,但均须以道德为前提。即便在商业竞争中,也不能只讲竞争,不讲道德。

▲清慎勤,古代流传甚广的官箴

  “清、慎、勤”三个字,最早出自《三国志》,后来南宋吕本中《舍人官箴》提及“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自此广为流传。郑观应对这三个字“情有独钟”,他特别强调:“清、慎、勤三字,古之循吏垂为官箴,余谓此三字不特为官宜守之,即作商亦宜奉作金科玉律。”综观郑观应一生,即是如此。从杂务做到总买办,从经商到弃商从政,郑观应一直要求自己洁身自好、以廉行事。他告诫子孙对于金钱交易活动,要慎之又慎,“无论贤否亲疏,所收银钱必须当面点明,收藏妥当”。 

▲澳门郑家大屋“崇德厚施”匾额

  清白谨慎,同时也要乐于助人、好善乐施。郑观应是晚清的慈善家。现在在澳门郑观应旧居郑家大屋二道门“荣禄第”的通道上,仍悬挂着一块大型百年木横匾,上书“崇德厚施”四个金漆大字,这是山西巡抚曾国权为表彰郑氏于1877年在山西救灾时的贡献而赠予的。

  郑观应留下更动人的佳话则是帮助过孙中山。1894年4月,孙中山写出洋洋八千言的《上李傅相书》。鸿文既成,需托人推荐,于是孙中山找到了同乡郑观应。郑的老家雍陌村与孙的老家翠亨村相去仅仅30余里。郑观应后来写函给盛宣怀,请他转达李鸿章。在推荐信中,郑观应写道:“敝邑有孙逸仙者,少年英俊,曩在香港考取英国医士,留心西学……其志不可谓不高,其说亦颇切近,而非若狂士之大言欺世者比。”
 

 

   这是郑观应写给次子郑润潮的家书。家书中,他也告诫次子要以道德立身,“将来无论求名求利,均当以道德为根据”。此外,吸引人关注的,还有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家国情怀。

  郑观应一生热爱国家,关心时局,对当时国家民族的危亡局面,他深感忧虑。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后,他愤怒地写道,“目击时艰,凡属臣民,无不眦裂”。1885年,在《乙酉还家书以自勉》中,他又坚定写下:“不贪富与贵,但愿救同胞。”

  在20多年的商战实践中,郑观应始终注意维护国家利益。1882年,他离开太古洋行,担任轮船招商局帮办,全心全意带领国家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用郑观应自己的话说:“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在风云激荡的岁月中,他关心世界,更心系国家,一心一意思考着如何从西方世界中汲取有益思想拯救时局。

  1886年,郑观应回到家乡,在澳门养病,一边休养一边酝酿写作,致力扩编1873年完成的《救世揭要》和1880年的《易言》,最终著成《盛世危言》。该书一经出版即引发“洛阳纸贵”,震撼朝野。张之洞读后评点道:“论时务之书虽多,究不及此书之统筹全局择精语详。”

  “我之商一日不兴,由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100多年前,面对西方列强入侵,他首倡“商战”,洞见世界大势,开启国人心智。他指出,保卫国家的力量要强盛,关键在于发展商业让国家富强,“国既富矣,兵奚不强?”外人不敢轻易挑衅,“此之谓决胜于商战”。

  更让人佩服的,还是郑观应的眼光。在《盛世危言》中,郑观应大胆提出了在上海举办博览会的主张,成为中国主张办博的第一人。他写道:“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郑观应一生勤奋上进、胸怀世界、心系国家,让当时的国人看到外部生机勃勃的世界,也为子女和后人做出了典范。时至今日,其家风家训及思想主张仍闪烁着穿透纸背的光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砥砺前行。(纪小兰丨视频、资料提供:广东省中山市纪委)
 

广东中山郑观应:《盛世危言》 让人警醒

郑观应

  郑观应(1842-1921年),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待鹤山人、罗浮偫鹤山人等,广东香山(今广东省中山市)人,中国现代化运动思想的代表和先驱,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他编撰了《盛世危言》,提出了“商战”理论,呼吁国人主动跟上世界现代化潮流,进行社会的总体变革。他的思想释放出巨大的影响力,让当时的国人看到外部生机勃勃的世界,甚至唤醒了一个时代,直接影响了孙中山、毛泽东,以及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一大批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民族精英。

郑观应家训

  郑观应自幼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毕生秉承良好的家教传统。他所处的时代正经历巨大的社会变化,中西、新旧激烈碰撞,发生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事件,这使郑观应更加重视子女的道德教育,即使工作非常繁忙,也通过各种方法悉心培育子女,认真履行家长职责。郑观应的家训有家书、嘱书、诗歌、散文、匾额、楹联等多种形式,总字数超过26000字。概括而言,其家训的核心内涵是:德行为上,慈善为怀;勤俭朴素,吃苦耐劳;喜读诗书,发奋上进;不贪富贵,以廉行事;胸怀天下,忠贞报国。

郑观应:爱国富国强国 《盛世危言》警世

广东省中山市雍陌村

  这里是广东省中山市雍陌村,这个古老的小村庄因为走出了中国现代化运动思想的代表和先驱、《盛世危言》的编撰者郑观应而为世人所追寻。雍陌村的郑观应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岭南风格建筑,门楣上“秀峰家塾”几个大字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依然熠熠生辉。

  在中国近代史上,郑观应和他的《盛世危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第一个提出“商战甚于兵战”的理论。《盛世危言》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方案。他的爱国情怀、慈善思想、务实作风以及他的家风家训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澳门大学教授 澳门近代文学学会会长 邓景滨:

  郑观应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超前的人物,比当时一般的人、一般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都要领先,这个跟他能够吸收西方的先进文明是有关的。他是一个著名的思想家,还是一位慈善家、实业家、文学家。

  《盛世危言》思想的背后与郑观应良好的家风传承密不可分。走进郑观应的故乡中山三乡的雍陌村,老街古巷随处可见。作为雍陌村的第一大姓---郑氏,现在留存着8座郑氏宗祠,他们均来自同一个祖宗,即明朝“香山四贤”之一的郑子纲。郑子纲生前建立一套家规,引导村民孝悌爱亲、忠贞爱国、乐善好施。

  广东省中山市雍陌村郑氏族老 郑惠明:

  “积金玉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宁;积诗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以遗子孙。”雍陌郑氏有十三条家规,这些家规对我们雍陌的后代子孙来说影响相当大,教子孙孝道,爱老敬幼,教后人向善,尽力帮助别人。

郑观应故居“秀峰家塾”

  1842年,郑观应出生在民风淳厚的雍陌村,祖父郑鸣岐是一位“莫因善小而不为”的儒学之士;父亲郑启华是位私塾老师,教规家规极严,特别重视儒家伦理道德教育,其教规家规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

  郑父一生节俭持家,对贫苦亲邻则尽力周泽,在家乡竖立郑氏一门“乐善好施”牌坊。现在在澳门郑家大屋二道门“荣禄第”的通道上,仍悬挂着一块大型百年木横匾,上书“崇德厚施”四个金漆大字,这是山西巡抚曾国权为表彰郑氏于1877年在山西救灾时的贡献而赠予的。后来,郑观应受父亲影响也特别强调知足与慈善。为了方便乡民出行又尽表孝心,郑观应还以父母的名字捐款修建雍陌大街。

  广东省中山市雍陌村郑氏族老 郑惠明:

  整条雍陌大街那时候总长应该有800多米,它街头街尾都立了碑。现在的碑文是光绪三十年重修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郑观应对雍陌街是充满感情的。

  郑观应在雍陌村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光。17岁那年,他到上海学做生意。在商海中,他谨遵勤奋爱国、发奋上进的家风祖训,从杂务做起,不断努力,32岁就做到了上海太古洋行的总买办。郑观应的商业才华受到了李鸿章的倚重,支持他积极发展民族工商业。1882年,郑观应离开太古洋行,担任轮船招商局帮办,全心全意带领国家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用郑观应自己的话说:“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澳门近代文学学会理事长 梁金玉:

  1892年,郑观应二度出任上海轮船招商局帮办,首要任务就是跟怡和洋行和太古洋行谈判齐价合同,扭转招商局吃亏的状况。他不负所托签订齐价合同,怡和洋行、太古洋行不得再削价竞争,招商局盈利大增。他这种做法维护了国家利益,使航运权不受外国人的控制。

  在20多年的商战实践中,郑观应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列强称霸的动荡时期,强烈的爱国情怀驱使着他竭尽全力启发民智、挽救国家。

郑观应澳门郑家大屋内景

  这里是澳门龙头左巷的郑家大屋,是郑观应晚年居住的地方。这座集岭南文化风格和西方建筑艺术特色为一体的老宅,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澳门大学教授 澳门近代文学学会会长 邓景滨:

  “余庆”这个牌匾就是郑观应的父亲郑文瑞(字启华)为新居而设的。这个牌匾是非常好的家训材料,“余庆”两字出自《易经》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从郑家大屋的匾额和楹联的内容里,充分体现了屋主人崇文尚德、乐善好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澳门大学教授 澳门近代文学学会会长 邓景滨:

  “惜食惜衣不独惜才还惜福,求名求利必须求己免求人。”这边的这副对联特别凸显了郑观应前半生努力功业的向上精神,意思是我们年轻人建功立业一定要靠自己的实力。后面的那副对联则主要反映了他后期的思想,上联“何须建参赞事功但安所遇”,下联“若果明修齐道理无忝尔生”。虽然我们随遇而安不去追求功利,但是也要做到修身——修养自己,齐家——家庭和睦,那才是无愧的一生。

  郑观应一生勤奋上进,胸怀世界,心系国家,为子女和后人做出了典范,他要求子女具备高尚的道德标准,同时又将维新思想体现在家训中。郑观应的家风家训主要包括真诚、有恒、勤俭、廉洁、立志、知足、珍惜、慈善、包容、和睦等方面内容。

  澳门近代文学学会理事长 梁金玉:

  郑观应的家规家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家书、嘱书、诗歌、散文、匾额楹联等。经搜集到的郑观应家训超过26000字。他的家训的核心内容是:做人是根本,道德是做人的核心。

  他在家训诗《训子》《训长男润林书》以及写给女儿和子侄的家书中都提到勤俭才能成就事业。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鸦片和赌博盛行,各种不良习气让青少年备受考验。郑观应训诫子孙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讲究卫生,洁身自爱,无论交友用人、婚姻择偶都要谨慎,切勿轻率。

  《卫生歌》:屋宇东南向,门窗透日光。柠檬宜胃汗,果实润肝肠。

  澳门近代文学学会理事长 梁金玉:

  他著写的《卫生歌》《伤赌叹》和《鸦片吟》等均告诫子孙和年轻人不要结交损友、沾染不良陋习;他还鼓励女子要多读书,多了解这个世界,这些思想仍适用于当今。

  郑观应的人生经历丰富。他的工作从杂务做到总买办,从经商到弃商从政,他都一直要求自己洁身自好、以廉行事。他提醒子孙要小心选择朋友,尤其涉及钱银交收或利益交易,必须当面点明。此外,审慎理财既能处理好家庭生计,也是管理好国家经济的条件。

  “不耐饥寒非志士,能兼气节是全才。英雄自古多磨炼,勿谓艰难志遂灰。”(摘自《训子》)

  “不贪富与贵,但愿救同胞。”(摘自《乙酉还家书以自勉》)

  “将来无论求名求利,均当以道德为根据。诚如先贤云:‘不为财色所困者方是英雄。’”(摘自《训次儿润潮书》)

郑观应代表作《盛世危言》

  从1886年到1891年,蛰居澳门的郑观应在郑家大屋完成了惊世巨著《盛世危言》。清朝洋务干将张之洞读了《盛世危言》后评点道:“论时务之书虽多,究不及此书之统筹全局择精语详”。百年之后,《盛世危言》的字里行间仍闪烁着穿透纸背的思想光辉。

  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中,馆藏着一本清光绪版本的《盛世危言》,当年这一套5本的小册子,引发了清政府一时洛阳纸贵。

  中山市档案局副局长、中山市郑观应研究会会长 吴冉彬:

  当时,光绪帝要求立马印2000册,至少六品以上的官员都要人手一册来阅读。一时之间纸张很紧张,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现象。

  郑观应家风家训影响深远,而他的思想释放出来的巨大影响力,让当时的国人看到外部生机勃勃的世界。他呼吁国人主动跟上世界现代化潮流,他呼唤社会的总体变革,他唤醒一个时代,甚至直接影响了孙中山、毛泽东,以及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一大批振兴中华的民族精英。

  孙中山《实业计划》中提出的实业救国理论就凸显了郑观应《盛世危言》的中心思想。

  斯诺笔录的《毛泽东自传——一颗红星的长成》提到,《盛世危言》曾经是早年毛泽东“很喜欢的书”。

  澳门大学教授 澳门近代文学学会会长 邓景滨:

  当年毛泽东在韶山冲那里,因为向他的老师借了一套《盛世危言》回家看,看完之后进一步激发了他走出韶山冲、改造社会这样一个雄心大志。

  在中山最近发掘的岐澳古道遗址上还发现了郑观应奉勒的“林则徐十无益”格言。

  这条建于1860年的岐澳古道是连接内地与澳门的桥梁,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100多年前,郑观应为了探寻国家富强之路,不知多少次从这里走过,他的家风家训和他的思想,也通过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澳门和海外;而从海外带来的维新思想、从商意识和教育理念,也影响了刚刚打开国门看见世界的中国。一批又一批有识之士开始了为寻求振兴中华之路而努力。

  郑观应的家风家训为雍陌郑氏家风注入了更深厚内容,成就了著名美术教育家、画家郑锦,摄影艺术家郑景康,翻译家郑克鲁等郑氏名人,郑观应的家风家训和爱国创新思想至今还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的优秀人才。

 

●郑观应家规家训摘编

不贪富贵 以廉行事

  当此竞争之世,人心叵测,稍有不慎,即堕人机陷中。勿贪意外之财,无故币重言甘、礼下于我者,将有所求。

  ——摘自郑观应《训子侄书》

  【译文】

  在当前这个竞争激烈的世间,人心难测,稍微失慎,就会堕入别人用心所设的陷阱中。所以切勿贪图意外之财,凡无缘故对自己送重金、说好话、表恭敬谦卑者,必定想要达到某种目的。

 

  将来无论求名求利,均当以道德为根据。诚如先贤云:“不为财色所困者方是英雄。”

  ——摘自郑观应《训次儿润潮书》

  【译文】

  将来无论是祈求成名还是求财,都应当依据和遵守道德。正如先贤所说的那样:“不被钱财和美色所困惑的人才是英雄。”

 

  人能不贪,乃无后悔。至公无私,辞金却贿。布衣蔬食,儒士何嫌。四字铭坐,俭以养廉。

  ——摘自郑观应《招商局公学开学训词》

  【译文】

  人如能不贪图财富,才能无悔。极其公正无私,拒绝收受贿赂。读书人又怎么会嫌弃穿粗布衣、吃粗茶淡饭?要把“俭以养廉”这四个字当作座右铭,时时铭记于心。

 

  清、慎、勤三字,古之循吏垂为官箴,余谓此三字不特为官宜守之,即作商亦宜奉作金科玉律。

  ——摘自郑观应《训次儿润潮书》

  【译文】

  清、慎、勤这三个字,是古代奉公守法官吏的戒规,我认为这三个字不仅是官员应该遵守,即使是从商者也应尊奉为守则和信条去遵守。

 

  择婿宜先以品学为重,不可徒贪其富贵。现处竞存时代,无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务求各精其业、各执一艺。”

  ——摘自郑观应《香山郑慎馀堂偫鹤老人嘱书》

  【译文】

  选择夫婿要先选择其品德与学识,不可以只贪图其钱财。当今所处的是物竞天择的时代,无论是古代“四民”中的大学士(即官员或读书人)、种田者、做工者、从商者,均应注重精通其所从事的行业和掌握一门技艺。

德行为上 慈善为怀

  积金玉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诗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以遗子孙。

  ——摘自郑观应《香山郑慎馀堂偫鹤老人嘱书》

  【译文】

  积累财富留给子孙,子孙不一定能守住;积累诗书留给子孙,子孙不一定能去读;不如积累善德留给子孙。

 

  求福莫如积善,积善莫如救人。救人之切而要、广而普者,莫如赈饥。

  ——摘自郑观应《香山郑慎馀堂偫鹤老人嘱书》

  【译文】

  求福不如积善,积善不如救人。救人最紧要而能广泛施行的,莫过于赈济饥民。

中山郑观应故居外景

胸怀天下 忠贞报国

  不贪富与贵,但愿救同胞。

  ——摘自郑观应《乙酉还家书以自勉》

  【译文】

  不贪图能够大富大贵,只希望能拯救同胞。

 

  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士农工商,均应如是。兴亡有责,况在国家。忠贞报国,振我中华。

  ——摘自郑观应《招商局公学开学训词》

  【译文】

  拿了别人的俸禄,就必须尽忠职守,做好自己的本职。无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都应该如此。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要对国家尽忠,报效祖国,振兴中华。

勤俭朴素 吃苦耐劳

  所望各子孙孝友立志须学前贤,俗云:好子不食爷田地。不可争论遗产,不可虚度光阴,不可浪费资财,必须勤俭,言行谦恭,读书毕业,当此竞争之世,不耐劳苦不能自立。

  ——摘自郑观应《香山郑慎馀堂偫鹤老人嘱书》

  【译文】

  希望各位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的子孙后代立下向先贤学习的志向,俗话说:好子孙不依赖祖辈留下的田产。不可以争论遗产,不能虚度光阴,不能浪费钱财,必须勤俭节约,谈吐举止谦虚恭敬,多读书并完成学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人不能吃苦耐劳则无法自立。

 

  诫尔曹不可贪安逸,依赖父兄。盖嬉游耗时、奢靡害俗、晏安偷惰古人所诫……甚而中人之产、小康之家,亦须勤劳俭节……且飞禽走兽均能自食其力,又知卫生之理,不时以手足梭其毛羽,运其四肢,小如蜘蛛尚能结网,蜂能酿蜜,蚁能聚粮,人为万物之灵反不如物,能不愧乎?

  ——摘自郑观应《香山郑慎馀堂偫鹤老人嘱书》

  【译文】

  告诫你们不可以贪图安逸,依赖父兄。凡浪费光阴嬉戏玩耍,生活奢侈糜乱伤风败俗、贪图安乐等都是古人所要诫罚的行为……就算是中产与小康之家者也必须勤劳节俭……况且飞禽走兽均能够自食其力,细小的蜘蛛尚且能够结网,蜜蜂能够酿蜜,蚂蚁能够聚拢粮食,我们人类是所有动物中最富有灵性兼具主宰能力的,反而不及上述细小动物,岂能不惭愧?

 

  少年读书时,自问立志欲学何等人?如志在修、齐、治、平、扬名显亲,期学第一等人,务须勤俭坚忍、吃苦耐劳、百折不回,方能达其目的。

  ——摘自郑观应《训子侄》

  【译文】

  年少读书时,自问立志要学习哪一等人?如立志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扬名万里彰显宗亲,则期望要学第一等人,务必要勤俭坚韧忍耐、吃苦耐劳、百折不回,才能达到目的。

 

  无论男女,除读书外,必日有手艺进款,勿使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奢侈无度。

  ——摘自郑观应《致天津翼之五弟书》

  【译文】

  不管是男还是女,除了读书之外,每天必须做成手工艺品售卖获款。千万不能饱食终日,无上进心,挥霍奢侈无节制。

 

  至于勤俭,尤处家第一要义。无论贫富,若怠惰自甘,则家道难成。盖大富由天,小富由勤,勤而不俭,终难积蓄。

  ——摘自郑观应《与月岩四弟书》

  【译文】

  关于勤俭,是持家的第一要旨。无论贫穷或富贵,如若甘于懒惰,则难以成家立业。大富贵由天命,小富贵由于勤,如若勤奋但不节俭,终究也难有积蓄。

喜读诗书 发奋上进

  心以静而专,学以勤为美。

  ——摘自郑观应《读寒山诗自励并训后人》

  【译文】

  心因安静而能专一,学习以勤奋为美德。

 

  笃志力行,勤学好问,进德修业,事事有恒,庶老来无追悔之叹。

  ——摘自郑观应《训子侄书》

  【译文】

  意志坚定并严格执行,勤奋学习,善于提问,提高道德修养,建功立业,做每件事都要有恒心,到年老时就没有后悔莫及的叹息了。

 

  无论男女各精一艺,庶几家业日盛耳。

  ——摘自郑观应《香山郑慎馀堂偫鹤老人嘱书》

  【译文】

  凡我子孙不论男女,各人均应精进一门谋生技艺,家业或许可以日渐兴旺。

 

  不耐饥寒非志士,能兼气节是全才。英雄自古多磨炼,勿谓艰难志遂灰。

  ——摘自郑观应《训子》

  【译文】

  不能忍耐饥饿寒冷者不是有志气的人,有志气和节操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均历经磨炼,切勿因为艰难险阻而灰心丧志。

  (翻译:中山市档案局副局长、中山市郑观应文化学会会长 吴冉彬)

郑观应(前右四)与家人合影

  ●专家观点

晚清实业家郑观应怎么教儿子进行“商战”?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思想家,处于中西文化交汇的特殊阶段,他的家训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同时又融入了新时代的创新思维。作为熟谙华洋商务的实业家,他在1894年发表的《盛世危言》之《商战》篇,提倡国家推行商战,指出“习兵战不如习商战”,“用官权以助商力所不逮”,“国既富矣,兵奚不强?”外人不敢轻易挑衅,“此之谓决胜于商战”。他的维新思想与其家训思想紧密相连,他鼓励家人积极参与商战,以助国家的商务繁荣昌盛。

  订立了崇高的目标,郑观应教导子侄须注意商战中的具体细节。他认为商战要取得成功,公私分明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因素。在《与子侄论商务书》中,他列出我国商人易忽视、易犯的弊习,训诫子侄要注意。他告诫:“行中所雇佣仆决不以个人私事擅自驱遣”,“公私混淆,世人通弊。社长司理人指使职员命以个人私事,或职员于办事时间内处理私事,下及僮仆亦乘间偷闲,是诚营业者之大患。”他指出我国商人的弊习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是导致商战失败之原因。

  “身历官商两界数十年”的郑观应,嘱咐儿子无论为官为商都应以清、慎、勤为信条。清、慎、勤三字被中国历代官员奉为金科玉律,《三国志·魏志·李通传》述及李秉《家诫》:“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此外,南宋吕本中所撰的《舍人官箴》教育吕氏子弟:“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郑观应担任过多家洋行、民族工商企业的领导,曾为国家执行军事任务,以及组织赈灾筹款,无论在任何岗位,都专心做好所在职位的本分,清廉、谨慎、勤勉,为子孙后代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70岁时写的《训长男润林书》谈到,“余有生以来,素位而行,惟守清、慎、勤三字。”在《训次儿润潮书》中,他特别强调“清、慎、勤三字,古之循吏垂为官箴,余谓此三字不特为官宜守之,即作商亦宜奉作金科玉律。”

  郑观应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为了挽救国家,一生廉洁奉公,鞠躬尽瘁。他的家训共26000多字,有家书、嘱书、诗歌、散文、匾额和楹联等,内容重点是培养良好的品格。他的笔锋真挚感人,透过其家训可感受到他清廉正直的高尚品格。在郑观应的故居澳门郑家大屋,有一副木刻抱柱楹联“惜食惜衣不独惜财还惜福,求名求利必须求己免求人。”这副楹联反映郑氏的家风为珍惜福泽,自立自强,光明磊落。他在嘱书亦表明其清廉的品格及救世的志愿:“不妄取,不强求,盖志在救世,事事期无惭于衾影。”为了教育后辈,他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编为韵句,关于廉的韵句为:“人能不贪,乃无后悔。至公无私,辞金却贿。布衣蔬食,儒士何嫌。四字铭坐,俭以养廉。”

  郑观应的家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借鉴学习。他在《盛世危言》的百年呼唤,当中不少改革建议已经实现,而他大力提倡并积极推行的“商战”理念,今天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大格局豁然展开。我们作为国家的一分子,应学习郑观应的家国情怀及其家训思想,无论在任何岗位,专心做好所在职位的本分,谨记“清、慎、勤”三字,关注细节,严于律己,公私分明,立志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澳门近代文学学会理事长 梁金玉;澳门大学中文系荣休教授、博士生导师 邓景滨)

 中国视频新闻网摘编亓淦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雅宝路12号(华声国际大厦)1层 1 2 1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